导语:
纵观中国古代历史,自大城市出现以来,战争的形式已经从两军战斗演变为一个更加复杂的领域。双方围绕城市的攻坚、支援、包围和反包围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。
作者曾经是一个忠实的玩家,有多年的战略游戏《骑马与砍杀》,但技术不合格。在游戏中,他曾经面临着被敌方野战军团包围的困境。
然而,游戏毕竟无法与现实相比。游戏中的城市最多只有100步长,200全副武装的武士可以像铁桶一样防御城墙。
即便如此,作者在操纵守军守城的过程中还是很着急。历史上,如果超大城市的守卫者面临军事压力,如何保证身后城市的全面性,一定是一件极其头疼的事情。
在这里,我们不妨想象一下。您是一名领兵数万的将军,负责守卫一个伟大朝代的首都。
这应该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耀使命,但作为一名守护者,你将面对84平方公里的广阔城市,延伸到天际线的长城墙和12扇大门。
如果敌兵面临压力,单靠外城的防御就能分散你所有的兵力,更不用说守卫皇城、检测敌情、出城攻击了。面对地狱级困难的开始,你应该如何防守它?
别担心,听我们给你建议。
繁荣的长安,万城之城
说到著名的中国古代城市,首当其冲的是提到长安。靖安司成李必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《长安十二辰》中做出了这样的评论:“熙熙攘攘,光芒万年,没有比长安更伟大的城市了。”盛唐的豪迈和自信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来。
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,现在大家都知道了。
但更少提及的是,长安的城市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。周文王曾在关中设立都城,并将其命名为“丰京”,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。
随后时间流逝,五霸式微,七雄并起,秦一扫六合,二世而亡。然后楚汉相争,高祖出蜀入关,进而征服世界,统一海内。
公元前200年,汉高祖将国都设在前周文王的国都之上,命名新城:长安,意取熙熙攘攘,长治久安。
守卫长安城的秘密隐藏在这一波澜壮阔的王朝兴替史上。
攻防之道,生死攸关
时间到了初唐。隋朝两帝经过近30年的经营和修缮,唐朝接手时,长安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,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城市理念。
此时的长安,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,城墙周长36公里,人口近百万,甚至与21世纪西安市区(91平方公里)相当。
这个数字可以傲视历代都城的存在。明清时期,北京的面积只有60平方公里。对于古罗马城(20平方公里)和君士坦丁堡(16平方公里)来说,长安城的面积是两个城市之和的两倍多,毫不夸张地说是“万城之城”。
此时长安城的布局基本如下:
- 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;
- 六条宽阔的大道连接全市108坊;
- 作为中轴线,朱雀街横贯南北;
如果你从明德门进入长安,你可以沿着朱雀街走到朱雀门,也就是皇城门前。
听起来交通很方便吗?如果敌人发兵攻城,城内守军能通过各条大道快速移动吗?
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
大错特错!我们不妨先看看外城墙的高度:
唐初,长安外城经历了几次修缮和增加,开元年间达到一丈八尺,所以还不到五米。对于攻城方来说,这样的城墙高度几乎是不够的。制造攻城梯的过程毫无挑战。有了简单的木板工程,敌人甚至可以骑马攻击城墙。
绵延30公里的城墙和多达12个的城门是守卫城市的噩梦,军队的分配和调度成为一个大问题:
攻城方可以随意选择进攻地点,而守方则疲惫不堪,因为如果长防线上有一个缺口,就意味着一切都输了。敌人可以通过城市发达的道路系统直接攻击指挥中心,然后让外城的守军断绝联系,瘫痪整个城市的防御系统。
即使守方分配得当,防线也会水泄不通,但一旦面对敌兵的包围,城市里庞大的守军和人口将成为另一场噩梦。从大运河到渭河的物资运输一直是长安和关中平原的经济命脉。一旦被敌人切断,失去关中平原和全国的物资供应,拥有数百万人口的长安几乎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。
事实上,城墙低矮并不意味着古代城市攻守战的致命缺陷。
古人在长期的城市攻坚和防守作战中总结出一套规律:“墙贵低,门贵多,若无反击,势难坚守”。城市防守战不是等待敌人进攻,而是抓住战场间隙主动反击。
但对于长安这样规模和规模的城市来说,分兵太少,很难有效杀死敌兵,分兵太多。如果野战失败,会更糟,有限的守城兵力会进一步消耗。进退不得,守城难,这样看来,万城之城长安,似乎无法逃脱陷落的命运。
关中四塞,缺一不可
如果你想保持长安城的辉煌和繁荣,不要让她面对战争的干扰,第一个本质是拉长你的眼睛,离开长安城下的三亩土地,看到一个更广阔的范围。
这个范围叫关中平原。
又称渭河平原,关中平原,西起宝鸡,东至潼关,是渭河、洛河、泾河等大河冲刷而成的冲击平原,又因位于函谷关、大散关、武关、萧关之间,因此被称为关中平原。
在地形上,关中平原南部是陡峭的秦岭,北部是连绵不断的北山,东部是奔腾的黄河,西部是龙山的起伏,地形危险。长安市恰好落在关中平原的核心区域上,四面群山环绕,危险守卫,就像四只持盾的铁臂,紧紧守护着长安城。
古人谓关中“披山带河,四塞以为固”,守军只需牢牢控制关中平原四关,长安就像泰山一样安全。
由于综上所述的优势,历代国王在这里建立了首都。从西周到隋唐,长安分别作为十三朝的首都存在,也使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、时间最长、影响最广泛的首都,位居四大古都(西安、洛阳、南京、北京)之首。
所有这些光环的背后,都离不开关中平原和四大危险关系的默默支持。唐代无数诗人扎根边塞,写下无数英雄边塞诗,展现了盛唐的气势。
回到关中的话题。事实上,无论是秦朝扫六合,还是汉高祖征伐世界,起兵的大后方都以关中平原为基础。
纵观关中平原地理分布:
- 正是在这里,秦军阻止了六国大军,避免了被六国合击而死的命运;
- 陈仓道与蜀地相连,汉高祖攻入秦川800里,为统一世界奠定了基础;
- 西部萧关扼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,阻止了西北游牧民族的袭击;
- 南武关连接江汉,直达南腹地。
在四方防线中,最重要的是东方防线,由函谷关和潼关共同构建的双层防线是长安最大的屏障。两关守卫的通道是关中平原通往中原的唯一途径。一旦被守军封闭,即使中原军队有通天的能力,也不会伤害长安。
但一旦进攻方突破四关中的任何一关,就会直接进入绵延300公里的狭长平原,在这片漫长而广阔的平原上,长安将再也无危险可守,敌人的兵锋可以在一天内直接到达城下。
当长安城面对军事压力时,其自身防守能力的缺陷和劣势一目了然。任何疏漏都会导致城市破裂和死亡,这是一个典型的易于攻击和防御的地方。
现在想想,从设计开始,伟大的长安城可能就不是为战争和防守做准备的。她是如此的繁荣,如此的壮丽,像一个美妙的长梦散发着玻璃的光辉,明亮的光照亮了整个夜晚。她更多地代表了一个文明在繁荣时期所表现出的信心和骄傲,但她从未预料到繁荣后的灾难会如此猝不及防。
也正因为如此,《长安十二小时》中的主角张小敬才会表现出这样的感慨:“世人都知道长安的繁荣,又能知道长安的脆弱吗?”
流离的人,追逐幻影
现在我们知道,要想正确守卫长安,就不能把战场拖到长安城下,因为长安经不起战争的破坏。关中平原防线突破的那一刻,就是长安沦陷的那一刻。
事实上,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,三镇节使安禄山起兵造反时,严格参照这条路线,先攻占洛阳,抓住玄宗多次下令主动出击的焦虑情绪。于灵山一代伏击了潼关守将哥舒翰,他带领军队出关,在连续重创唐军后一举攻占潼关。从那以后,通往长安的大门被撞开了。
从那以后,中国到处都是狼烟,人们流离失所,长安守军不战而退。从那以后,整个繁荣的唐朝都崩溃了。盛唐的壮丽景色最终只留下皇帝恐慌的背影,只留下燃烧的废墟和到处哭泣,成为白居易作品中的“这种仇恨无穷无尽”,成为诗人口中看不见的幻想,依稀流传至今。
所以我们知道,世界上没有永不结束的宴会,没有永不落下的防御,也没有永远辉煌的王朝。守卫长安的人,保持一段时间,也很难保持一生。
战争总是如此,充满了血腥和生死,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诗人的诗歌感受到曾经存在的繁荣时代,感受到它的脉搏、浪漫和辉煌。最后,作者希望以一首诗结束,一首充满战争、浪漫气质和生活哲学的盛唐边塞诗,以回顾那段多年来消失的古老历史。
葡萄酒夜光杯,想喝琵琶马上催。
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
感谢阅读
图片均来自网络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作者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