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些家长教育失败,却要怪游戏害人?

其实要说到这个问题的话,我们可以稍微回顾一下十几年前的“游戏禁令”。无论在什么年代,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非常看重,而在他们眼中游戏绝对是导致孩子玩物丧志的罪魁祸首。在九十年代时期,电子游戏就拥有了“电子海洛因”的骂名。甚至有不少家长管不了孩子,直接跑到文化局去骂,这类事情也不算新鲜了。后期一些无良记者的推波助澜,说什么经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各种不良风气,玩游戏的孩子男孩长大都是地痞流氓,女孩长大了都是站街女。当时只有《电子游戏和软件》敢于站出来为游戏证明,一篇名为《乌鸦乌鸦叫》的文章夹杂着愤世嫉俗的心态向世人诉说着对游戏的错误看法,然而也无法挽回游戏被打成“毒瘤”的命运,反而导致《电软》被迫停刊三个月。在这之后,某游戏厅出现了老板杀人事件,这直接成为推动游戏禁令颁布的主因之一。

多年后的今天,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体育赛事。这时候我们再来回顾这些往事,到底是谁阻碍了国内电子游戏的发展呢?说实话,当年的家长们除了要求孩子学习以外,什么也做不到,根本无法辅导孩子,也不能为孩子请家教或者补课,只要求孩子自觉完成各项学业。学习态度要端正,成绩就是关键。只要你抱着一本书,就算你没看玩一下午家长心里都是舒服的。这正是如此,孩子无论玩什么都是玩物丧志,而游戏仅仅是背锅而已。说实话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,只是方法过于极端。

虽然如今大部分年轻的玩家们都可以正视游戏,但是当年长达十余年的游戏禁令让国内玩家始终放不开手脚。当年玩游戏被训斥的80后们,如今看到自己的小孩玩游戏一般都会正确引导,甚至还会一起玩,当然并非多有的80后家长都是如此。现在的不少家长都将孩子当成是掌上明珠,甚至都不舍得说一下,孩子想要玩什么就让他们玩什么,也不阻止。

其实现在的孩子玩手机和当年我们在游戏厅都是一样的,关键在于正确引导。很多家长只顾着自己的事情,嫌吵直接拿手机给孩子打发时间玩游戏,或者是孩子玩游戏过度也不管。其实那些孩子动不动就充值几万块的,家长平时都知道孩子玩游戏的,但是却没有加以阻止。但如果涉及到了经济损失了,那就肯定不能善罢甘休。但是这又关游戏什么事呢?所有游戏的充值都需要输入支付密码,孩子怎么可能知道的呢?

游戏从来就是娱乐工具而已,有的人用来寓教于乐,也有人用来沉迷,关键还是在于个人自控能力和家长的监督。无论什么美好的东西,只要过度都未尝是一件好事为什么有些家长教育失败,却要怪游戏害人?